全國服務熱線:021-66025666
時間:2021-09-25瀏覽量: 作者:中國證券報來源:
“8·11”匯改以來,央行采取了一系列完善人民幣匯率市場化形成機制的措施,包括完善人民幣兌美元中間價報價機制,加大參考一籃子力度等。2016年春節(jié)以來,初步形成了“收盤匯率+一籃子貨幣匯率變化”的人民幣兌美元匯率中間價形成機制。人民幣中間價形成市場化逐步提高,中間價基準地位進一步增強。
然而,“收盤價+一籃子貨幣變化”的定價缺陷也在實踐中逐步暴露出來。2016年上半年,人民幣兌美元中間價僅下跌2.1%,市場價僅下跌2.3%,而外匯交易中心(CFETS)、國際清算銀行(BIS)和SDR口徑三個人民幣匯率指數(shù)卻分別下跌了5.9%、5.5%和3.1%。
究其原因,業(yè)內人士認為,“收盤價+籃子貨幣”事實上是兩種匯率形成機制。前者是參考收盤價的浮動匯率機制,人民幣匯率與資本流動的方向一致,具有很強的順周期性。后者是參考籃子貨幣的匯率機制,人民幣匯率由其他貨幣的相對價格決定,主要目標是穩(wěn)定對外貿易增速。籃子貨幣的功能是作為調節(jié)器,緩解市場供需對外匯市場的沖擊,然而,人民幣匯率的短期決定因素已經(jīng)從貿易順差轉向資本流動。由于資本流動與經(jīng)濟周期密切相關,這導致人民幣匯率的順周期性越來越強。與之相反,籃子貨幣價格并不一定與我國的經(jīng)濟周期走勢相吻合。因此,根據(jù)籃子貨幣決定的人民幣價格與依據(jù)市場出清的人民幣價格之間,經(jīng)常會相互沖突。
匯改下一步,中間價定價機制需要進一步完善。周小川曾指出,對于一籃子貨幣的參考程度,也是逐漸提高的過程,同時未來的機制設計還可跟隨宏觀經(jīng)濟走勢和外匯供求關系而不斷調整。業(yè)內人士認為,可以擇機引入人民幣對一籃子貨幣的寬幅浮動機制作為向“清潔浮動”過渡的選擇。央行可不對外公布允許的匯率波動幅度,但只要匯率波動在波幅范圍內,央行就不干預外匯市場。這一制度安排可以在防止人民幣匯率出現(xiàn)超調的同時,最大限度地避免央行持續(xù)干預外匯市場。
短期而言,美元進入升息周期,地緣政治風險有所加大,歐、日央行貨幣政策及匯市干預的不確定性,以及中國經(jīng)濟企穩(wěn)向好的可持續(xù)性仍待觀察等國內外多重因素影響下,人民幣貶值壓力仍然較大。從長期來看,中國經(jīng)濟的基本面總體平穩(wěn),國際收支保持順差,因此盡管人民幣面臨貶值壓力,但貶值幅度基本可控。
值得注意的是,在“8·11”匯改一周年前夜,央行《2016年人民幣國際化報告》指出,展望未來,人民幣國際化的基礎設施將進一步完善,經(jīng)常項目人民幣跨境使用將進一步擴大,人民幣跨境投融資渠道將進一步拓寬,雙邊貨幣合作將繼續(xù)穩(wěn)步開展,人民幣作為儲備貨幣規(guī)模將進一步增加。盡管人民幣的波動短期內可能會對人民幣使用有一定影響,但未來,定價更為市場化的人民幣必然是更為國際化的人民幣。